“寒食春過半,花穠鳥復嬌。從來禁火日,會接清明朝。”清明,既是節氣又是節日,在這個日子,既要掃墓祭拜祖先,也要踏青賞景。在南京市鼓樓區語文學科帶頭人、兒童閲讀推廣人李華看來,綠是清明的主色調。清明時節萬物復甦草木青葱,而清明時節江南常吃的青團也帶着油亮的深綠色澤。
“同學們知道嗎,清明吃青團的這一習俗,和古代一位了不起的賢君有關。”李華老師口中的這位賢君叫太伯,是第一位吳國君主。作為長子,他本可繼任王位,當他發現父親有立賢明的三弟季歷為繼承人的想法之後,便和二弟仲雍逃奔到了荊蠻之地,文身斷髮,表示不再繼承王位。到了荊蠻之地,他被百姓擁立為君主,尊稱為吳太伯。太伯定都梅里,興修水利,發展農業,深受大家愛戴。因為太伯成就了兩家天下,一是把周朝王位,讓給了三弟。二是和二弟仲雍不畏艱險,開發江南。他去世後,又把王位讓給了二弟,為後世吳國的強大,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於是,清明時節,做上一點青白團子,來紀念這位賢明的君王,成為人們的習俗之一。“這是一種祭奠先祖的儀式,更演變成為一種無聲的教化,做人也要像太伯那樣,清清白白,光明磊落。”
聽完了清明吃青團的由來,同學們是否想了解青團的製作過程呢?從青色到翠綠,再到油光光的深綠,一顆青團經歷了哪些工序?它又曾給你帶來哪些味蕾的記憶呢?在本節課中,李華老師將為大家娓娓道來“清明節裏的一抹綠”。
揚子晚報/紫牛新聞記者 王雪瑞
校對 丁皓宇
